首页
>
法治热点
>
侵权责任
>
文章详情

软件侵权要怎样界定

类型:法治热点

时间:2020-07-01

侵权责任

来源:DS

2636人查看

收藏

  在实践中,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也是属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著作权内容之一,如果要判断软件是否遭受了不法侵权的,被侵权人需要搜集相关的证据进行举证,那么,软件侵权要怎样界定呢?

软件侵权

  一、软件侵权要怎样界定

  1、计算机软件的侵权行为,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复制程序的基本要素或结构,这一点是较容易证实的,因为复制即表明是完全的翻版,只要完全一样就构成侵权。二是按一定的规则、顺序只复制部分软件代码。在第二种情况下,法院在判定时通常要审查被告是否窃取了足够多的软件程序表达形式。实际操作中,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比较难判断,因为计算机软件产品究竟要被复制多少比例,才能确定发生了抄袭的侵权行为,并没有固定数量限定。当然,复制的数量越大,就越易于取得证明其是侵权行为的证据,但是被复制的数量达到什么程度就可以认定为侵权,司法实践中也不是很好确定的事情。

  2、对于复制数量小的情况,目前法院大多采用的判定标准包括:

  (1)接触附加

  依照这个准则,只要发现接触,任何复制都将被认为是一种侵权行为。但是,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因为它忽视了查证两个软件作品之间是否存在“实质性”相似,而且把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范围扩大到对计算机程序中包含的“思想”,这与我国新修订的《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基本精神相违背。

  (2)要求对计算机软件程序进行两步分析

  首先,法院必须确认在两个计算机软件程序中所体现的“思想”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则不构成侵权;如果相同,那么第二步就应该设法查证上述两个计算机软件的程序在“表现形式上”是否有实质性相似。

  (3)正在受到各方面广泛同意的叠合准则

  依照这个准则,原告须证明:一是被告在完成他的软件产品时未经许可“使用”了原告享有在先软件著作权的程序作品;二是被告的软件作品是一种叠合而成的再生品,即采用了原告软件产品的实质部分与他自己开发的内容进行迭合复制。这个准则主要着眼于两个软件产品之间“质和量的相似”,是实际运用中比较好的判断方法。

0

0

0

0/300

暂无评论